内容提要:【双水镇】
双水镇,隶属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位于新会区西南部,截至2010年,双水镇总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92500人,辖37个村和 3个社区,是新会区人口最多,镇域最大的镇之一,也是知名 “侨乡”,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近十万人。1双水镇拥有将军山、张将军家庙、奎阁、大圣庙等旅游景点和醒狮武术、山地风筝、蕉树龙、小冈搓香工艺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双水镇曾获得过“广东省中心镇”、“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省教育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生态示范镇”、“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是江门地区首个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亿元的非城关镇。
新会双水镇地处银洲湖畔,新会“双水”地名在明清朝代原写法为“泷水”。“泷”是多义多音字,一是音“龙”(lóng);另一是音“双”(shuāng),《新华字典》注:“地名,在广东省新会县。”可见,新会“泷水”读“双水”。“泷水”是取水名为地名,泷水是双水镇内古水道之一,清光绪三十四年的《新会乡土志》记载,“泷水,发源于泷水都,笋峰迤南诸山之东,在县城西南四十余里,东流至南岸,与九曲水相交。又东流至北岸,分为二支,其东南流者经水口汛,入银洲湖;其东北流者,经中斋堂,与九曲水之别支会,又东经水口墟,入于银洲湖。”水口墟即现双水墟,因位于这条泷水流向银洲湖的出口得名,泷水虽经百年河流改道,但根据以上记载,对照现今的河道,“泷水”这条水道仍清晰可寻。
明代、清代行政区划设乡、都(坊)、图、甲,“泷水”是新会县十几个“都”之一。康熙年间(1662—1722),全县分13都,“泷水”是其中一“都”,辖12图、105村,包含现双水镇除木江河和南岸河以北的乡村,及崖门镇的行政区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新会乡土志》载,全县分15都,其时“泷水”的行政区域大体没变。“泷”字的繁体字笔画复杂、地名读音特殊,外地人往往错读成“龙水”。随着民国设区置乡,后来写成“双水”,翻阅民国2年(1913)《新会醒报》,已随处可见“双水”、“双水墟”、“双水口”、“双水口墟”等文字。作为地名,民国时期甚至1949年以后还有延续写“泷水”的情况,比如民国22年(1933)出版的《景堂图书馆指南》中的新会县地图、1961年出版的新会地图,仍然可见这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