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广东剪纸】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广东剪纸在唐代以前就很盛行,明清是艺术大发展时期。广东剪纸题材丰富,寓意广,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其剪纸手法精巧细腻,阳剪阴剪配合使用,铜凿剪纸“凿”与“画”风格独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广东剪纸历史悠久,但始于何时,文献无征,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有学者考察早期剪纸是刺绣或纺织品上的图案,很早以前就有这种图案的“纸模”,慢慢发展成张贴、装饰节日喜庆的墙壁、窗户以及民俗礼仪、宗教信仰、避邪等作用上。这个观点如果成立,那广东的民间剪纸在唐代以前就很盛行。但也有学者认为,明代以前,刺绣稿样是以小笔描花样,还未有“剪纸花样子”出现,清代以后才出现有“剪纸花样子”作刺绣稿样。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无妨剪纸艺术的历史之悠久这一史实。据《杜阳杂编》记载,一千多年前唐代广东民间刺绣已有辉煌成就,由此管中窥豹当时广州地区民间剪纸的成就。南宋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的刺绣品广泛运用在日用品上,日渐成熟。由此可知民间剪纸作为刺绣的“底稿”也一定会随之更加发展,并且会因之应用、装饰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只是因为这些剪纸作品是易耗品,无法长期保留。明清是广东民间剪纸艺术大发展时期。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
(1)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清光绪时期,在佛山就有店号30多间,从业人员达300多人,产品销往国内各个地方,甚至远销南洋。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佛山铜凿剪纸始于元末明初,它是“不用‘纸’的剪纸艺术”。佛山铜凿剪纸使用的材料是薄如蝉翼的铜箔,因此作品能呈现出珠光宝气、金碧辉煌的独特效果,早期常用于鞭炮、烟花的包装及喜盒的装饰。
(2)潮阳剪纸
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
(3)潮州剪纸
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