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其标志和载体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其特征和特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中,我国生态环境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全面小康最亮丽的底色。今天的中国大地山川更秀美,人民生活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地球家园增添了更多“中国绿”。因此,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但具有中国价值和中国意义,也具有占据人类价值制高点的世界价值和世界意义。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文明形态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实践基础、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实践论文
两河文明的兴盛与消亡: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走,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其中,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还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计数法中的60进位制,也是两河流域人发明的。但后来,两河流域因受外族人入侵和战乱,两河文明走向消亡。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有哪些
文明的标志三要素是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
这三个要素属于存在递进关系,其中金属的制造和文字的发明,虽然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但并不能作为文明出现的硬性标准,当金属和文字的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的结果,这个时候城市就出现了,当城市慢慢发展成为国家就能够界定文明的诞生了。从人类学上看,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由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的最终标志,并不是因为有了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而是因为有了政治共同体和政治生活。
人类文明起源:
人类文明起源包括以物化形态要素为标准和以社会形态要素为标准两种。物化形态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复杂的礼仪中心等,其中有的也隐含着社会形态因素,特别是城市。
社会形态要素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组织等,基本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却常以某种程度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要素在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物化形态要素是文明起源研究的第一个层次,是低层次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研究过程。社会形态要素包括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文明起源要素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属较高层次的研究内容。所以,在探讨文明起源问题时,需要把物化形态要素与社会形态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