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货币政策】
近年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前瞻性加强跨周期调节,有力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人民银行新创设了十余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货币政策工具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综合市场分析来看,宏观经济转入回稳向上过程,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持续发力。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重在兼顾好内外平衡尤其是防控好金融风险。预计四季度货币政策将宽而不溢,不排除用降准置换部分到期MLF操作的可能性。
经济回稳向上
当然,金融数据也凸显了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给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保持了较大力度。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27.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同比多增8108亿元。其中,企业贷款同比多增9370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6540亿元)。
四季度如何演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但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与此同时,美联储连续加息,收紧货币政策。基于此,对于四季度货币政策如何演绎,市场颇为关注。
“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对于货币政策的需求,不仅是完全相反的,而且对冲的力度还很大。”在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看来,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实体经济层面,有关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呼声时不时可以听到;但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美元强势后人民币汇率遇到了很大的压力,贬值速度加快。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似乎进入了一种左右为难境地,需要理清思路,审慎抉择,精准施策。
他表示,在维护内外平衡和防控金融变量联动风险的问题上,货币政策是不可替代的主角,因为货币政策具有明确和直接的功能,而其他政策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货币政策需兼顾多方需求,运用相关的政策工具,包括总量工具、结构性工具和价格工具等来进行调节。当下,货币政策根据需要进行向松的调节,以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但要避免由于有些工具(特别是价格工具)的偏松运作,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货币贬值压力。
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与变化,货币政策操作还有多大空间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自8月起,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量增多,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增加。面对巨额MLF到期,市场对用降准置换部分到期MLF操作的讨论逐渐增多。10月17日,央行等量续作5000亿元MLF;数据显示,11月和12月将到期MLF分别为1万亿元和5000亿元;2023年1月,MLF将有7000亿元到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10月17日MLF等额续作,并没有降准置换操作也没有延续前两个月缩量续作,体现了货币政策在内部经济逐步修复与外部货币政策收紧的复杂环境中维持稳健谨慎操作的基调。虽然后续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但也不意味着降准操作被完全排除在货币政策之外。